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亲王于2023年2月9日至11日应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亲切会见洪森首相,就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中柬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关于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同意深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同柬埔寨“四角战略”对接合作,共同保障合作项目及企业人员安全,发挥好中柬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作用,着眼柬建成西哈努克省多功能经济示范区愿景,探讨打造“工业发展走廊”。依托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和金边-西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大对柬投资,探讨推进配套交通设施、电力光缆、仓储物流等合作,优化中柬产能合作布局。双方同意落实好《关于中柬发展合作规划(2023-2025)的谅解备忘录》,推进公路、水库、污水处理、海底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柬乡村道路、供水、学校、医疗等项目,支持柬方改善民生。柬方感谢中方为柬实施相关经济和技术与人力资源发展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多年来,中国企业和建设者在柬埔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截至目前已修建了8座跨湄公河大桥、近4000千米长的各类道路;修建的水利项目总灌溉面积约42万公顷;铺设光缆总长度超2万千米,架设柬国家电网和农村输变电线路总长8000多千米……目前,暹粒新机场、西港-香港海底光缆、金边市第三条环城路、桔井湄公河大桥及接线公路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洪森表示,是中国让柬埔寨老百姓有路可走、有桥可过,柬中共建“一带一路”展现了柬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柬中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成就,表明柬中两国是真正的“铁杆兄弟”。...
2022年,随着能源革命深入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装机总量历史性超过全国煤电装机,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年发电量27000多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相当于欧盟2021年全年用电量。新春伊始,全国大电网上又新增了不少清洁电能。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每一天就发出1亿多度电。青藏高原上,德令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里,又有70万千瓦的光伏装机并网发电。腾格里沙漠旁,60台刚刚投产的风电机组开始迎风旋转,每转一圈,就能发出480度电。2022年12月20日,作为当今世界单机容量第一、装机规模第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2018年,随着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稳步推进,远东电缆研发团队与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深井泵厂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电八局共同设计施工方案并进行了多次研讨、多次施工现场实地考察后,远东研发团队设计出了该特殊环境下新型电缆结构和承载吊具,同时制定了垂吊电缆整体排布和吊具设计方案。2019年6月,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专供的首批0.6/1kV水电站深井泵用垂吊敷设电缆抵达项目部并顺利进场。为了保证电缆敷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远东研发服务、技术服务、营销服务团队强强联手,在电缆抵达项目部的第一时间奔赴工程现场,为工程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从2020年4月首批产品开始敷设,到5月份最后一根垂吊敷设电缆成功完成敷设安装,远东为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专供的14根垂吊电缆已全部完成敷设安装并通电试运行。这是远东垂吊敷设电缆在水力发电新能源领域的第二次实践,也是垂吊敷设电缆吊装敷设技术的又一次新突破。2020年2月起,尚纬股份积极参与白鹤滩水电站重点项目建设,成立专业技术团队,多次为水电站关键工程提供科学有效的电缆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参与各工序产品生产,严控质量节点,保证产品高效率供应,确保产品出厂合格率百分百,全力护航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截至项目全面投产发电,公司共累计供应特种电缆44批次,提供优质产品约72万米。为其供应的特种中、低压电力电缆具备输电效率高、节能降本优、抗机械拉力和压力、耐火、高阻燃、环保友好等特性,代表着“尚纬造”的优质制造水准。德令哈市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3137小时,日照百分率80%以上,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7000兆焦/平方米,全市适合太阳能资源开发面积多达500平方公里以上,潜在光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高达15000兆瓦,发展风电、光伏、光热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些年,明阳、华汇、日晶光电、兴明电缆等风电、光伏材料、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德令哈,共建“光热之都”;青海明阳500兆瓦风机整机、200兆瓦高倍聚光设备制造、深圳拓日5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组件、博昱光伏逆变器、华汇风电塔筒生产线扩能改造、光伏支架镀锌生产线、青海盈天科技石墨烯锂电池生产线、爱能森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青海日晶光电多晶硅、单晶硅、坩埚等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大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以及聚之源六氟磷酸锂一期2000吨锂电池生产线竣工投产,形成1万吨电线电缆、300兆瓦光伏组件、300兆瓦高原型风机制造、15万套光热镜架、10万吨镀锌件、800套1.5-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等产品的生产能力。“未来海西的发展潜力巨大,当初我们正是看中这一点才选择在海西投资建厂。”兴明电缆副总经理赵明提及公司当初入驻海西的经历。针对普通电缆在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环境下容易破损断裂等问题,在德令哈市政府的引导下,兴明电缆与国内知名专业院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借脑引智”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活动,已经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高寒,抵御盐碱风沙侵蚀能力强的“高原型”输出电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产业发展领跑全球,已经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从沙漠戈壁到蔚蓝大海,从世界屋脊到广袤平原,可再生能源展现出勃勃生机。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等特大型水电站陆续投产,甘肃酒泉、新疆哈密、河北张家口等一批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成投运。目前,我国全力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正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湾、新疆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藏东南、川滇黔桂两大水风光综合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为了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固态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飞轮储能等七种储能技术验证平台,正在加速研发。为了风电挺进深远海,我国首座水深超百米、离岸超百公里的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正在抓紧调试,计划今年6月全面投产。“海油观澜号”平台由3个边立柱和1个中心立柱组成,边长超80米,高约35米,重量近4000吨,风机将安装在中心立柱上。项目投产后,风机所发电力通过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用于油气生产,年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可节约燃料气773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25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全社会新增的用电量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将超过80%。来源 | 中国能源报、四川新闻网、德令哈发布、中国新闻网等,由上缆所传媒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3年2月1日实施GB/T 41629.1-2022《额定电压500kV(Um=55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大长度交流海底电缆及附件 第1部分:试验方法和要求》 GB/T 41629.2-2022《额定电压500kV(Um=55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大长度交流海底电缆及附件 第2部分:大长度交流海底电缆》GB/T 41629.3-2022《额定电压500kV(Um=55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大长度交流海底电缆及附件 第3部分:海底电缆附件》GB/T 41631-2022《充油电缆用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GB/T 5019.10-2022《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 第10部分:耐火安全电缆用云母带》(代替标准号:GB/T 5019.10-2009)——2022年第8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2023年4月1日实施GB/T 42096-2022《飞机耐火电缆性能要求》——2022年第21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2023年5月1日实施GB/T 18404-2022《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代替标准号:GB/T 18404-2001)GB/T 28567-2022《电线电缆专用设备技术要求》(代替标准号:GB/T 28567-2012)——2022年第13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来源 | 由上缆所传媒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其中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纲要》制定了八大重点任务,以及七大重点工程。在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方面,《纲要》指出要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在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方面,《纲要》重点提出了“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其中包括:——关键基础材料。推进特种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设计制造技术研发和质量精确控制技术攻关。加强新材料的质量性能研发。运用质量工程技术,缩短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周期,提升制造质量水平。——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强化通用型基础零部件质量攻关,加快发展核心元器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标准完善,提升零部件及元器件精确性、耐久性、通用性。——重大技术装备。加快基础共性技术和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品质性能升级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质量可靠性。加强仪器仪表、农机装备等领域关键部件及整机装备的技术研发和质量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开展关键承压类特种设备技术攻关,提升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可靠性。在提升建设工程品质方面,《纲要》要求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然而,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强国建设工作。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9次提到“质量”,并明确提出“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再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强国的信心坚定,步伐坚实。如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电线电缆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来源 | 新华社、中国质量报,由上缆所传媒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被外媒解读为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在提出一年后,有了新动作。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获得的文件,欧盟今年将在“全球门户”框架下率先着手落实首批70个项目,包括在黑海海底铺设数字电缆、建设连接地中海和北非国家的海底光缆,以及在喀麦隆兴建大坝和水电站。据悉,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全球门户”计划,宣称2027年之前要投入高达3000亿欧元用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基建项目。外媒分析称,该计划旨在帮助欧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替代方案。虽然欧盟官员曾表态称,“全球门户”计划的项目选择无关地缘政治,但一些外媒认为,其中一些敏感项目可能会产生地缘政治影响。据“政治新闻网”报道,欧盟计划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后院”落地多个项目,例如与印尼建立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在菲律宾建设数字互联项目;接手哈萨克斯坦的氢能项目、建造中亚的交通线路。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门户”计划自启动以来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德国《交通报》24日报道称,欧洲议员对“全球门户”计划的进展不甚满意。迄今为止最重要的项目仍是去年2月在欧盟-非洲峰会上达成的投资计划。除此之外便是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在肯尼亚提出的4个旨在帮助改善非洲交通走廊的道路项目,其中还包括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外媒此前分析称,“全球门户”计划之所以长期未落地,资金来源问题、俄乌冲突以及欧盟委员会幕后的权力斗争给项目实施带来了困难。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表示,欧盟之所以难以落实“全球门户”计划,一是该计划的出发点是对冲“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做法高下立判,难得人心;二是欧洲履行承诺的能力和行动力弱,重大项目需要成员国一致表决通过才能执行;三是过于强调高标准、一刀切,推出的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切实可行;四是欧洲的私人资本不具备撬动大型基建项目的能力,尤其是受美元加息、俄乌冲突影响,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全球门户”计划融资困难。此外,美国也于2021年起相继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等全球性基建计划,被认为意在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智库华盛顿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查尔斯·肯尼此前表示,B3W与PGII看似宏大,但缺乏细节,对资金来源更是语焉不详。美国《摇篮》杂志报道称,在俄乌冲突重创欧洲经济后,美国与七国集团联手推行的基建计划似乎已经自然夭折。来源 | 环球网,由上缆所传媒综合整理...
关于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四问四答。一、什么是能力验证?按照官方的定义,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比对,按照事先制定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实验室未来确保自身具备某项特定检测的能力并且持续具备这项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二、能力验证有什么用?对于实验室来说,参加能力验证不仅可以识别实验室当中的差异,确定新的检测和材料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还可以培训检测人员,提升实验室在风险管理和质量改进当中的水平,增加实验室客户的信心。按照CNAS的文件要求,实验室在初次认可和扩项的时候,只要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合格评定机构申请认可的每一个子领域都至少要参加一次能力验证,并且要获得满意的结果。三、谁需要参与能力验证?能力验证的目的是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促进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电缆企业实验室(或工厂质检部门)参加能力验证可以衡量自身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结果一致性程度。欢迎各检测机构、电缆企业参加。四、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首先找到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发布的年度能力验证计划,挑选在项目和时间上都符合实验室需要的计划进行报名并交费,等待能力验证提供者寄送样品。实验室在收到样品后按照规定的要求检测完成之后,向能力验证提供者汇报实际的检测结果,能力验证提供者会给实验室下发结果通知单和能力验证证书。得到满意的结果之后实验室就算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能力验证活动。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原上海电缆研究所检测中心)是通过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证书注册号为:CNAS PT 0029。自2006年我国建立统一能力验证制度以来,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一直大力推动能力验证工作规范发展,在食品、电子电器等重点检验检测领域组织开展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计划。凡能承担国家级能力验证项目的单位,均已建立和运行能力验证管理体系,具有所报项目相关领域能力验证工作经验,具有相关领域检验检测技术专家和统计专家,熟悉相关检验检测标准。国缆检测近3年承担的国家级项目2022年:电线电缆产品——绝缘电阻测量2021年:电线电缆产品——护套抗张强度测量2020年:电线电缆产品——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能力验证计划已经发布。2023年,国缆检测将组织实施8项年度能力验证计划和18项一对一能力验证计划,覆盖CNAS RL02:2018附录B 电气领域中材料试验、电学试验、结构判定、性能测试等四个子领域。具体如下:一、报名方式请参加实验室填写《2023年能力验证计划报名表》和《一对一能力验证计划申请表》,附表1和附表2中已经提供了分项报价,所以默认不单独出具付款通知书,如参加单位支付相应款项时需本单位单独出具盖章版付款通知,请联系客服提供。请在报名截止日期前将报名表和汇款凭证一同扫描发送至chenjiawei@ticw.com.cn(参加实验室自行归档报名表原件,无需寄出)。参加2023年能力验证计划的实验室可以通过官网(http://www.ticw.com.cn)、微信公众号(国缆检测)关注项目的实施进度。二、付款方式本单位收款账号如下:开户名称: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开户银行:建行图们路支行银行行号:105290075059账 号:31050175370000000032注:请优先选择公对公转账汇款,在汇款用途栏内备注“2023年能力验证”;若以个人名义汇款的请在备注栏中注明“参加实验室名称”及“2023年能力验证”;本通知可作为收费通知,如需单独出具收费通知,请联系客服提供。三、联系方式汇款、收费通知、发票等问题咨询客服: 曹文 客服电话: 021-65493333-2277 E-mail: caowen@ticw.com.cn报名、技术咨询: 谌嘉伟 手机(微信)/ 电话: 18512188872 / 021-65493333-2776 E-mail: chenjiawei@ticw.com.cn 地址: 上海市宝山区真陈路888号TICW 2023年度能力验证计划清单TICW 2023年一对一能力验证计划清单注:1)加“*”标识的测试项目在本单位获得的CNAS PTP认可范围内。实验室参加本单位组织的认可范围外的能力验证项目且获得满意结果后,根据CNAS RL02:2018中4.5.2要求,只需完成CNAS-RL02:2018附录A《能力验证活动适宜性核查表》填写,在实验室评审时,也可用于满足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要求。2)本次能力验证计划提供的测试样品将通过本单位选定的制造企业定制生产,一对一能力验证计划提供的样品为往年能力验证计划余样。3)2023年度能力验证计划报名单个项目费用无折扣,报名两个或三个项目费用打九折,报名四个及四个以上项目费用打八折,以上项目数为2023年收费的年度能力验证项目和一对一能力验证项目总和,仅2022年3月31日前报名可享受折扣,限额免费项目不计入报名项目总数内。4)2023年度实际付费3个及以上项目的参加者可根据需求免费报名附表1中TICW PT23-05~TICW PT23-08项,不受免费名额限制。来源 | CNCA官网、CNAS官网、国缆检测,由上缆所传媒综合整理...
1月16日起,2023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正式启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作为全国性行业协会将提名行业优秀项目,欢迎符合要求的组织积极申报。...
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增速放缓,我国线缆产业已由高速发展期转入平稳增长期,国内线缆需求基本保持不变。在此背景之下,市场对线缆企业的研发能力、线缆产品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十四五”开局之年,线缆行业的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用户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材料和工艺装备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研究了线缆材料的一致性,研制了航空用、核电用等满足新应用场景的产品。PART 1关键材料和工艺装备的突破材料被誉为线缆技术创新的基石。在“十三五”期间,线缆材料领域的绝缘与护套材料、关键工艺设备等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为解决这一“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款陶瓷化硅橡胶耐火电缆材料。陶瓷化硅橡胶耐火电缆是一种应用于电工领域的新材料电缆,当受到火焰作用时,该电缆能形成结构稳定、致密且不燃的陶瓷层以有效保护内部线芯和材料。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公司的陈善求和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的赵雯筠等采用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隔热性能测试对陶瓷化硅橡胶的燃烧性能和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马弗炉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陶瓷化硅橡胶电缆在燃烧过程中的陶瓷层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陶瓷化硅橡胶耐火电缆的陶瓷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分解阶段、开始瓷化反应阶段和陶瓷化稳定阶段,整个陶瓷体阶段为先放热后吸热的过程,该电缆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隔热隔质性能,能有效降低电缆燃烧火灾危险性。——2022年第3期《陶瓷化硅橡胶耐火电缆燃烧性能与陶瓷层演化特征研究》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柳家成等介绍了高温压力试验的操作方法和常见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使用传统装置时,高温下线缆试样形变导致矩形刀片产生位移或倾斜是导致数据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而设计一款新型高温压力试验装置。新型试验装置与传统试验装置在结构上使用不同的施压方式,通过对两种装置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证明新型高温压力试验装置满足标准要求且试验数据可靠性要求。新型试验装置操作简便,改善了试验装置操作人员在移动、更换砝码时出现刀具掉落的情况,提高了试验效率。——2022年第3期《一种新型高温压力试验装置的研究》三代先进核电站示范堆工程(CAP系列)中,某些特定区域如电加热器专用电缆使用场合要求苛刻,除了常规无卤、低烟、单根/成束阻燃、耐水等要求外,还要求在132 ℃工作温度下能长期运行,可经受283 kGy的γ射线辐照并通过柔性保持试验等。前期成品需要从法国或美国进口,价格昂贵、采购周期漫长且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缺乏关键的绝缘材料。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洪宁宁等研制了核电站用电缆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该团队从耐高温和耐辐照角度对不同苯基硅橡胶基材进行选型,研究不同耐热剂、疏水改性添加剂、阻燃体系对材料耐高温、耐潮湿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研制出新型无卤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材料;以其作为绝缘材料制备出的电加热器用高温电缆的电气性能、机械物理性能、燃烧性能、加速热老化性能,以及常规辐照老化性能均满足技术要求,从而实现了关键组件的材料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22年第4期《核电站用电缆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的研制》针对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流涎”造成的不良现象,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的王福志等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超高压交联电缆绝缘挤出模具。根据离模膨胀的原理,该团队对模具口径形式加以改进,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具引起的界面突起超标等缺陷,提高了三层共挤模具的适用性。——2022年第6期《一种新型超高压交联电缆绝缘挤出模具设计》PART 2基础性及共性技术的研究基础性及共性技术的研究是创新之基石,其成果有助于行业的应用研究。“十三五”期间,电线电缆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不足,限制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提升。但是,2022年诸多企业和科研院所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重视开展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国网苏州市供电公司、南京协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研究了接地故障引起电力电缆轰燃的机理:接地故障电流长时间流过电缆相屏蔽层,因电流密度过高,使之发热熔融了电缆的绝缘材料,并热分解出可燃性气体,进而被单相接地故障点的电弧点燃所致。同时,分析了电力电缆在接地故障状态下的发热过程,建立了热积累模型,并结合电力电缆安全运行规范,以保证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为目标确定轻预警值,确保不发生因接地故障发生电力电缆轰燃事故为目标确定重预警值,并建立了1个由300余个监测点组成10kV配电网的电力电缆轰燃监测预警系统。——2022年第1期《接地故障引起电力电缆轰燃的机理与监测预警系统》南京全信传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永江介绍了我国舰船用电线电缆标准体系基本概况、GJB 774A—2020通用规范的制定理念和技术变化,以及其与目前仍在应用的GJB 1916—1994之间的差异。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标准并存阶段下的行业发展建议,可推进加快单篇规范制定,形成产品覆盖完整、指标相对合理、体系较为完善的我国舰船用电缆国军标体系,帮助舰船电缆设计、生产选型和应用者准确、及时采标。——2022年第2期《舰船电缆通用规范GJB 774A—2020解析》江苏上上电缆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理工大学团队对行业中普遍认为的单芯电缆“非磁性”不锈钢带铠装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常规不锈钢铠装带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非磁性,所含弱磁性的相对磁导率参考值在1~3之间,且不锈钢带在经过反复加工变形后,并未出现磁性回复现象,相对磁导率保持不变。通过COMSOL软件仿真计算与试验验证,研究了不同相对磁导率的不锈钢带铠装对单芯中压电力电缆损耗及载流量的影响大小,结果可为单芯不锈钢铠装电缆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22年第2期《弱磁性不锈钢对单芯中压电力电缆载流量的影响分析》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的郭毅等对海洋工程中普遍使用的三芯铜导体带铠装动态电缆的关键物理特性,包括其轴向刚度、扭转刚度以及弯曲刚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通过全尺寸模型试验验证分析结果。通过对比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展示了海洋电缆复杂截面的理论模型与实际产品的内在关联。试验结果揭示了数值模型中引入的假设条件的有效性及其引起差异的根源。对海洋工程浮式生产系统中动态电缆关键物理特性的取值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海洋动态电缆的设计、安装、运营与维护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下一代复杂截面的海洋动态电缆用数值模拟软件提供了发展方向。——2022年第4期《全尺寸海洋动态电缆关键物理特性试验与分析》PART 3满足新应用场景特殊技术需求的研究目前,我国各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这些应用领域对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提出新的要求,航空用、核电用等满足新应用场景特殊需求的产品应运而生。数据总线作为一种信号传输电缆,在我国通信网络系统中有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我国航空领域的高速发展,对航空用数据总线产品提出了高传输速率、耐高低温、轻质、耐化学腐蚀等严格的性能指标要求。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单海龙等介绍了一种航空用1394b数据总线的国内现状,以内导体规格为AWG24的1394b数据总线为例,通过对该数据总线的结构、材料、工艺的分析和设计,研制出符合使用需求的产品,其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该产品的研制推进了我国航空数据总线国产化替代的步伐。——2022年第3期《一种航空用1394b数据总线的研制》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车载以太网开始得到应用。成都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的肖飚介绍了车载以太网线的运行特点、结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针对该电缆制造中纵向变换损耗(LCL)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LCTL) 难以达标的问题,重点对影响LCL、LCTL两个指标的导体材质、加工工艺、对绞机的选择等关键要素进行了探讨,并据此研发出传输性能实测数据优于指标设计要求的电缆。——2022年第5期《车载以太网线的设计与制造》CAP系列稳压器电加热器元件电缆是自主国产化最新压水堆核电站稳压器电加热器的重要组件。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倪勇等选用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PMVQ-1、PMVQ-2和PMVQ-3)、耐热剂、氢氧化镁、改性三聚氰胺氰尿酸盐、添加剂、有机硅树脂中间体和硫化剂、铂金阻燃剂等材料,通过调配各组分的比例研制成硅橡胶材料作为绝缘材料。经过设计电缆结构、完善生产工艺、控制结构精度等方法试制成样件电缆,该稳压器电加热器电缆在技术水平上处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满足CAP系列稳压器电加热器电缆的使用需求,避免了因为电缆的问题无法解决而影响稳压器整体设备的国产化进程。该电缆通过了CAP核电要求的事故工况功能验证试验,能够普遍适用于CAP核电站内可能的应用场景,同时可以应用于类似场景的长期高温、高辐照剂量的特殊环境。——2022年第5期《CAP系列稳压器电加热器元件电缆的设计及验证》PART 4前沿技术的研究“碳达峰”与“碳中和”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海底电缆工程发展至今年限尚短,在经验积累方面与国际海缆巨头仍有差距。国内海底电缆在大长度、中间接头、电缆寿命等一些关键性指标,以及绝缘、半导体等关键原材料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是未来发展趋势。海洋风力发电是目前国际上绿色能源开发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随着近海风场的趋于饱和,国内外远海风电场及洲际互联等大容量、远距离海洋输电工程建设规模日趋增,具备传输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传输距离远等优点的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直流海缆得到飞速发展,未来5~10年高压直流海缆市场的需求量将会激增。目前大部分研究均集中在三芯交流海缆、单芯交流海缆和单芯直流海缆,对三芯高压直流海缆研究较少。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结合目前已经成熟的三芯交流海缆及单芯直流海缆结构进行三芯高压直流海缆的结构设计,并对三芯直流海缆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及敷设成本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直流海缆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芯直流海缆敷设深度是单芯直流海缆的78%;在特定工况下,三芯直流海缆正常运行时载流量为单芯直流海缆的83%,在极性缆一级故障情况下另一根极性缆可与回流缆配合进行电能传输,输送容量可达到单芯海缆正常运行时的73%;三芯直流海缆占用路由宽度是单芯直流海缆的50%,敷设次数仅为单芯直流海缆的33%,可降低敷设成本,提升海洋资源利用。——2022年第6期《三芯高压直流海缆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
2022电力工业盘点>>2022年,中国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发电装机延续绿色发展趋势,发电量增速有所放缓;除光伏发电外,其他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电源和电网完成投资均同比增长。这一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全部开工;国务院全年核准了10台核电机组开工,创历史新高;煤电持续发挥兜底保供、系统调节以及“压舱石”作用,新核准煤电项目装机,超过了2021年核准总量的三倍……1.第一批风光基地全部开工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产业发展愈发成熟,发电成本不断降低,风电、光伏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亿千瓦,同比增长8.3%。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3.6亿千瓦,同比增长29.2%;风电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光伏和风电仅次于火电和水电,成为我国第三、第四大装机电源。这一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31个省(市)“十四五”相关规划陆续发布。《规划》从总量目标、发电目标、电力消纳目标到非电利用目标四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实现翻番的发展目标。根据规划预测,若各省规划目标均能实现,中国将提前五年实现2030年风、光装机超过12亿千瓦的总体目标。这一年,市场N型电池片项目纷沓而来。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年内公布的在建及规划项目中已明确采用N型技术的产能总计超700GW,其中已投产能约90GW,TOPCon产能占95%。有预测显示:2023年将成为N型产能爆发式投产的一年,进而挤占PERC产品市占率,市场竞争和供应格局都将发生实质性转变。这一年,三批风光大基地抓紧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计划正式提出、地方海上风电补贴强力加持,撑起了风、光市场的高景气度。2022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领导表示,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开工,第二批项目正在陆续开工,目前正在抓紧推进第三批项目审查。风光大基地的稳步建设给产业链上风机、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电站运营等多个环节带来了全新的增长空间,多家企业持续加大基地化开发,加速优质风光基地项目获取。2.核电审批再度开闸2022年,国内新建核电审批再度开闸,核电产业喜迎利好。这一年,我国共计核准开工10台核电机组,成为继2008年的14台机组获批后,十余年来核电核准速度和数量最高的一年。2022年4月20日与9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决定,对经过多年准备和全面评估审查,已纳入国家规划、条件成熟的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福建漳州二期和广东廉江一期核电项目予以核准。这10台新建机组中,三门核电二期、海阳核电二期、廉江核电一期共6台机组将采用国产化CAP1000技术,陆丰核电5/6号机组、漳州核电二期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为5578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及核准核电机组23台,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数为全球第二。核电以我国2%的电力装机容量占比,供应着全国5%的发电量。但无论是核电装机量还是发电量占比,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专家预测,在2022年至2025年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大装机规模,保持每年6—8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左右。到2035年,中国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达到10%。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核能多元化供热“南北开花”。2022年11月1日,东北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2022年12月15日,我国首个工业领域核能供热项目——浙江海盐核能工业供热示范项目建成投用。从发电到供热,从居民供热到工业供热,核能综合利用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新。3.“三改联动”助推煤电升级2022年,我国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改造升级规模超2.2亿千瓦。根据《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煤电节能降碳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供热改造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完成2亿千瓦。2022年4月26日,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福建罗源湾项目2号机组投入商运。作为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示范项目和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罗源湾项目一期工程两台机组采用了世界首创的二合一变频中心技术,是国内清洁绿色、高效低碳、灵活安全、智能智慧煤电机组的典型代表,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技术引领和示范意义。有关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国内新核准的煤电项目装机总量已达6524万千瓦,超过了2021年核准总量的三倍。其中,2022年三季度核准装机总量最高,达2414万千瓦。从2022年煤电项目核准情况看,煤电新增核准项目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同时,安徽、江西、贵州、湖南等华中缺电情况较为严重的地区也有部分新增装机项目核准。根据证券机构预测,2022-2023两年可各投产的火电新增装机为 4000万千瓦/年左右;而从2021年开始的煤电项目新增潮的效果将体现在“十四五”后期,核准加速阶段的增量煤电机组有望于2024 年左右实现并网投产。2022年,电煤以长协“既保量又保价”进入了行政化保供状态。随着国家发改委加大电煤长协保供力度,提出“严格落实三个100%(即合同签约率、履约率、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电煤长协覆盖率和履约率不断上行,煤电企业经营情况边际向好。但由于电煤长协保供政策在部分企业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形,煤电企业业绩也出现分化。来源 | 中国工业新闻网,由上缆所传媒综合整理...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22年成绩单会议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较好完成了全年重点工作任务。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C919大型客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国产10万吨级大型渔业养殖工船成功交付,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国产四人雪车等冰雪装备实现“零”的突破,关键材料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协同推进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达产取得显著成效,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得到加强,新冠疫苗、药物等重点医疗物资供应保障有力有效。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有序开展,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创建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小巨人”企业899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成效明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成功举办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650万辆,整车出口创历史新高。国内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印发实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8%。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平台和APP治理、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成效显著。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30万个,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成效明显。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超过10%。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电磁空间安全保障得到加强。圆满完成重大活动通信服务、网络安全、无线电安全等保障任务。我国成功连任国际电联理事国。2023年重点任务会议指出,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稳住重点行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分别制定稳增长工作方案。鼓励工业大省主动挑大梁,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取得新突破。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深化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扩大适老化家居产品和生活用品供给。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深化产融合作,充分发挥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保持烟草行业平稳增长。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加快建设“数字工信”平台。 二是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取得一批成果。强化统筹协调、督导落实,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共同推动规划实施。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做好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的有效衔接,积极承担重点任务。 三是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一链一策”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健全“揭榜挂帅”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产业生态。 四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重点发展一批市场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加快新型元器件产业化应用,加快突破石化、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工业软件,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继续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做优做强部重点实验室。 五是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快大飞机产业化发展,推动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坚持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发力,加快高端医疗装备、农机装备、深远海装备、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等高端专用装备发展。 六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严格执行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置换政策。优化布局乙烯、煤化工等重大项目,提高钢铁等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出台促进装备数字化政策措施,发展服务型制造。全面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七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市场化办法促进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和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 八是加快信息通信业发展。出台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启动“宽带边疆”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完善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应用体系,推进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完善电信业务市场发展政策,强化APP全流程、全链条治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用户权益保护。增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安全产业创新发展。 九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工作体系,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认真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狠抓惠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起益企”、服务月等服务品牌。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推动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开展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赋智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助力中小企业融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十是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巩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十一是支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加大优势学科建设力度,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十二是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产业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协同,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强化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标准布局。做好无线电频谱资源统筹规划,提升无线电治理能力。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推进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办好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等重点活动。加强部际协调和部省合作,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支持部属单位聚焦主业、紧贴行业,提高核心能力,加强智库建设,服务行业发展。 十三是全力以赴做好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千方百计稳产增产,坚持每日调度,确保春节期间生产不断、供应不断。加强供需对接,协调推动医疗物资精准投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随着一段飞机般的滑跑,终会起飞!”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表示。来源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报,由上缆所传媒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